心理专栏
当前位置:盟略心理 > 心理专栏 >

催眠只需一个瞬间?3分钟告诉你,人是怎么被催眠的?

发布日期:2019-11-28 阅读次数: 字体大小:

 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?在公交车上回想起一件事时,车厢内的吵闹声消失了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「发呆」。这在心理学上称为「恍惚状态」。这种状态的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服从指令。

催眠只需一个瞬间?3分钟告诉你,人是怎么被催眠的?

  而催眠,就是人为的让你进入恍惚状态,给你植入潜意识,并影响你的行为。例如,当你听到「怕上火」时,是不是立刻浮现了下一句?这便常广告给你植入的潜意识。我们那些不自觉的行为,都是潜意识替我们做的。难道,催眠真的能控制别人的思想吗?

  关于控制思想,就有传言称,1968年美国的罗伯特·肯尼迪遇刺案,其实就是24岁的巴勒斯坦难民索罕被催眠后,所犯下的罪过。直到40年后,索罕仍然坚称自己是被催眠了,对此完全没有记忆。如果索罕所说是真的,那他是怎么被催眠、并失去相关记忆的呢?

  目前普遍使用是「跟导式催眠」。催眠师通过诱导语言,使对方在内心作出认可的回应,如「你可以感觉到椅子支撑着你的身体」;进而暗示对方身心放松进入催眠状态,如「同时注意到你感到非常放松」。但这需要被催眠者的配合。

  而违背法律与道德的催眠会被拒绝。因此衍生出了可怕的「惊愕催眠法」,强行让对方进入催眠状态。例如,有人做出要跟你握手的动作,当你伸出手时,对方又突然把手收回去。这时你会愣一下,这大脑放空的感觉便是短暂的恍惚状态。而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暴力行为,摧毁对方的心理防卫机制,使对方意识越来越模糊,直到精神恍惚,再进行催眠。该情节在影视剧中,经常被搬出来演绎。

  随后是进行催眠编程,给对方设置心锚。也就是让对方只要接收到某信息,就会进入催眠状态。这个心锚可以是图案、声音,甚至某个动作。例如在进行殴打的同时,播放生日歌曲。久而久之,一听到生日歌曲,会误以为自己在被殴打,心理防线崩塌,陷入恍惚状态。这种现象被称为「巴普洛夫条件反射」。

催眠只需一个瞬间?3分钟告诉你,人是怎么被催眠的?

  最后是制造记忆空白,称为催眠后遗忘。指的是当对方处于深度催眠时,通过反复暗示,植入忘记此事的潜意识。指令类似于「过一会儿,你将忘记催眠过程发生的事,你越是尝试回忆此事,你就越想不起来。」当对方建立起这种潜意识,即使在清醒状态下回忆,潜意识也会抑制情景记忆的神经成像,没法记起此事。

  综上,催眠在某种程度上,确实非常可怕。但催眠在生活中,更多起到积极意义,治愈心理创伤、心理障碍、抑郁症等心理疾病,帮助饱受精神折磨的人。催眠是一把双刃剑,它的利与弊,在于使用的人,而不是催眠本身。